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旅游资讯 >>旅行游记 · 美文 >>青海 >> 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详细内容

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

.旅游业主要功能概述。

1.1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功能。

1.1.1旅游的发展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1.1.2增加了政府公共资源的投入。

1.1.3吸引资金和人才流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1.1.4增加大量创业和就业机会。

1.1.5促进区域间的合作。

1.1.6加快区域内部对外开放,缩小地区差异。

1.2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功能

1.2.1树立地区良好形象。

1.2.2改善地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2.3地区优势资源得到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1.2.4地区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2.5促使地区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 旅游业在青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现状分析。

2.1强烈的季节差异,使得行业矛盾凸显。

2.2旅游业易受突发事故的影响,导致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2.3旅游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来青游客消费潜力未完全开发。

2.4区域游客流量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 完善旅游业在青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3.1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3.2紧抓区域特色开发优势旅游资源。

3.2.1原生态旅游项目。

3.2.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

3.2.3 宗教文化旅游项目。

3.3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4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要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综合性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其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旅游地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增加,推动了区域社会的整体发展,旅游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可小视。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具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外界对青海投来越来越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领略过青海美丽的高原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这里开始成为大众旅游的目的地,逐年增长的游客说明青海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旅游业正在改变着青海地区的社会,但是存在的问题凸显,怎样更好的发展旅游,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市场,区域经济,人才,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主要功能概述。

1.1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功能。

1.1.1旅游的发展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地区产业结构一般指一个地区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生产资料部门与生活资料部门的结构,工农业内部的结构等。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一般应综合体现如下原则:①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行地区分工,重点发展地区优势部门,与其他地区建立起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②面向市场。产业的发展及其结构的选择要以市场为条件,以市场供求为转移;③发展适当多样化的产业,防止过分专门化;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主要是经济效益。只有能够提供最大经济效益的结构才是最合理的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门:①支柱产业。代表地区经济根本优势的产业。由于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其支柱产业也各不相同;②辅助产业和配套产业。即对支柱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支柱产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性的产业;③为居民消费服务的产业。如副食品生产、食品工业、饮食服务等;④基础性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信托、科研设计等部门{1}。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单一的产业模式不仅容易引起经济波动,也会使得地区经济进入瓶颈。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在地区经济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乡村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1.2增加了政府公共资源的投入。

青海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政策,对青海的投入增加了很多,因此,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我们的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建设得都很好了,而且青海的海关、商检这些对外开放的设施也都是很齐备的。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专门通过了一个《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可以讲这是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迎来的又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2008年海南州发改委把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坚持旅游基础设施“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的原则,在认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同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衔接,超前谋划,突出重点,规划上报了一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扩大了旅游投资规模。2008年全州计划实施旅游项目9项,计划投资5262万元。其中:续建项目7项,计划投资4446万元,重点实施海南州黄河大酒店、恰卜恰地区藏传佛教与藏族民俗文化中心、贵德鸿图假日宾馆、贵德西部桃园、贵德碧水丹霞地质公园、玉皇阁维修、贵德江南人家等项目;新建项目2项,计划投资816万元,计划实施贵德县黄河少女雕塑项目、贵德黄河文化生态园项目{2}

1.1.3吸引资金和人才流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地区发展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资金和人才,旅游发展也是如此,过去几年国家对青海地区旅游的资金投入是史无前例的,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的决策,一直把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重点。截至2009年,开发银行共支持青海省16个旅游项目,包括塔尔寺、坎布拉、循化骆驼泉、湟源明清一条街等旅游景点的建设,承诺贷款3.66亿元,均已发放,有力地支持了旅游项目建设。今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将按照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配合全省旅游规划的全面实施,加大对青海省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规模上向旅游项目倾斜,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青海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资金投入重点转移。仅2010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东部地区多14.9个百分点不难预料,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资金将会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大幅度增长,青海旅游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可得到缓解。西部将成为新的投资和开发热点。资金、优惠政策“流”必然引起人才“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青海人才外流,并可不同程度地吸引外省区人才投身青海旅游产业开发;国内发达省区在“对口帮扶”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其省内产业开发达到某种饱和并具有向西部投入的资本;中央还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吸引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外资进入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将有大的转变{3}

1.1.4增加大量创业和就业机会。

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劳动力需求大、就业领域宽、就业成本低等特点。尤其是旅游交通、餐饮、商品、景区服务等行业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以相邻的甘肃省为例,甘肃省旅游行业2000年直接就业人数为1.5万人,间接就业人数6.2万人。到2004年直接就业人数7.58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8.7万人,2000年与2004年直接就业人数与间接就业人数之比分别为14.113.662003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684万多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3244万人,直接就业人数与间接就业人数之比为14.7。在世界旅游理事会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评估报告中,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6900万人{4}。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鼓励省内旅行社在省外开设分社。鼓励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机构、品牌酒店和旅游管理公司,鼓励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外资旅游企业和百强旅行社进驻青海开设分支机构,支持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我省本土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1.1.5促进区域间的合作。

200910月第二十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今天上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陕西省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青海省旅游局、新疆旅游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的西北旅游协作区各成员单位携地方知名旅游企业围绕“合作促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广泛研讨,并签署了《西北五省区及兵团旅游协作区合作宣言》。西北旅游协作区经过20年的协作,在统筹区域协作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效果。“区域协作”正在不断深化区域间合作,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基本需求向强化服务质量转变,由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助向区域旅游一体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中国大西北旅游的整体发展。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拥有着相似的旅游资源,各省相互合作不仅可以优化线路产品,更能够扩大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好处。


1.1.6加快区域内部对外开放,缩小地区差异。

地区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加快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许多外来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乡村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招商引资。开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本地区最有效的手段。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作用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可以使游客身心放松,因此,乡村旅游市场要求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舒适、和谐的室内外环境。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乡村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民族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1.2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功能

1.2.1树立地区良好形象。

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良好的旅游形象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是本地区社会环境的体现,从基础设施到服务水平无不体现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给社会公众的印象就是良好的,因此不可忽视旅游业对地区形象的影响。再从一个旅游者的角度来说,选择到一个陌生的地区旅游,该地区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以及在该地区停留的时间。为什么很多人有了足够的预算会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地区旅游呢,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大众的影响中地区形象比较好。

1.2.2改善地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人民的平均收入也较高。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是从本地居民的关注开始的,本地居民认可的优势旅游资源才有发展后劲。当一地区的本地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迎来异地游客的消费,这样的话本地居民就会从旅游发展的趋势中获得包括经济收入,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益处,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地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外来游客的旅游会带来大量外界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本地居民了解到本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促使地区居民主动发展,特别是从事旅游业的本地居民。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之下会不断涌现一些优秀的本地旅游企业,这些企业会带动别的本地企业发展,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发展,地区旅游业会有较大的发展。

1.2.3地区优势资源得到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这是十年前西部大开发提出的口号也是科学的发展规律。十年来西部众省份充分挖掘本地区优势资源,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期间几个具有优势旅游资源的省更是获益无穷,例如云南,海南,西藏。这些地区有的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有的地区承载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发展旅游业,这样的模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旅游大省,地区旅游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2.4地区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村落、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是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1.2.5促使地区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纵观历史发展,在国家兴荣时期就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商业的兴盛使得人口流动,商业活动频繁,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带来的差异文化形成多元共存局面。旅游业是商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口流动,异地居民的相互流动,虽然旅游者流动的目的不是盈利,但是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会对目的地产生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地区旅游从业者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会分析异地旅游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比如来青海旅游旅游的南方游客,他们初到青海不习惯高原饮食习俗,就会寻找适合他们习惯的饮食,这样就出现了商机,于是南方饮食文化自然出现在青海地区。不仅在饮食方面是这样,人际交流,语言,性格等方面随着人的流动向异地传播,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地区内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文化。

. 旅游业在青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现状分析。
  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11年全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412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达到658万人次,占到46.6%,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地域文化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2.1强烈的季节差异,使得行业矛盾凸显。

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青海旅游业淡旺季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到10月是旅游的旺季,这时候旅游企业客源不断,景区人满为患,住宿一房难求。这种现象并不是青海独有,这是每一地区旅游业发展必经的阶段,有发展就有矛盾,旅游企业要用半年的时间挣够一年的收入,只有将旅游产品的价格提高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高价的背后并不是有相应高质量的服务,旺季客源多,往往超出了所能承受的客流量,经常有旅行社遭到游客投诉,导游服务不好,酒店不满意,吃的团餐质量不好等问题几乎每个旅行社都会有。

2.2旅游业易受突发事故的影响,导致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旅游业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突发事故会严重影响旅游活动,交通事故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青海地域辽阔,旅游景点距离旅游集散地西宁市路程较远,例如青海湖景区,西宁市到青海湖151景区的距离是150公里,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往返需要5个小时左右,这段距离交通事故频发,屡屡出现突发情况,这段路程中大部分是109国道的一段,并非高等级高速公路,道路沿线的居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经常有牛羊穿路而过,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旅游活动的安全。

2.3旅游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来青游客消费潜力未完全开发。

青海拥有优美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开发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优美的风景之下基础设施不足,悠久的文化背后服务跟不上,这些不足直接关系到旅游活动的质量。拿我的经历过的作为例证,我们都知道青海的夏天凉爽并不炎热,坐在旅游车上不开空调也不会觉得热,但是如果游客觉得热,要求开空调时该怎么办,有一次我带的团的旅游车司机自己觉得不热拿这个理由说服游客,结果是游客受罪,在服务行业之中有一条大家都认可的原则,客人提出的合理而可能的要求服务者应尽力满足,但是这一原则并没有在青海旅游界很好的执行。

据统计来青旅游的异地游客消费结构是:交通,住宿,饮食占70%;购物只占到20%左右{6},购物在旅游消费中占据很少的份额,很多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没有完全开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土特产阶段,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推广力度不大,游客消费较少,例如青海产的昆仑玉,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品质,但由于开发较晚,市场认可度并不高,本地区所具有的优势只是价格低廉,高端产品开发还需要努力。

2.4区域游客流量超过环境容量,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青海地区旅游旺季之时各个景区游客数量往往会超过环境容量,但是并没有相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希望游客越多越好,很多学者在呼吁环保问题,高素质的游客也注意到环保,但只是杯水车薪,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更没有相关政策和法规。七,八月的青海湖是很美的,151景区是青海湖美景的体现,景区内生意红火,但是清洁人员很少,周边牧民随处摆设摊点,穿着漂亮藏族服饰的小孩常常拦住游客所要照相费,但是游客并没有照相。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青海湖在游客心中的形象。自然环境破坏了景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于景区来说保护比开发重要。

. 完善旅游业在青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3.1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在做好旅游服务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工作上。一个地区的旅游总体形象是该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树立起的一面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旗帜。像青海省这样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如何运用好策划、塑造和广泛传播自己的旅游形象异常重要。策划旅游形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因地制宜。可以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标识,用鲜明、独特的图形符号或本地标志性景观的图象显示自己的特色,同时用精练、形象、明快、易记的文句加以概括,如“青海:长江、黄河的摇篮”或“青海:高原瑰宝”——以此来显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旅游形象是品牌经营这一当代商战策略在旅游地宣传中的运用和发挥,一经选定要相对稳定、长期使用、反复宣传,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客源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或节庆活动设计的宣传口号。还应该在名人、大事上做好文章,比如:日月山上文成公主进躲的故事;海北金银滩王洛宾先生的“在那远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青海省的旅游业只有付出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取得丰富的成果。

3.2紧抓区域特色开发优势旅游资源。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繁多,千差万别,这些旅游资源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青海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等级和品位高,开发潜力很大。  
3.2.1原生态旅游项目。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上风尤为突出,有大量的湖泊、草原、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等。其中草原生态旅游是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与数以万计的草原植物、动物,以及传统的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了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  
3.2.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青海省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青海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应捉住这一良好的自身上风而大做文章,而且青海省的很多少数民族在青海省是特有的,比如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躲戏等对广大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近几年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完全可以开发为特色旅游项目,把环青海湖骑行打造为一个知名旅行品牌。  
3.2.3 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神秘的宗教旅游资源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新的亮点。        

青海是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吐蕃的要道,因此其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加之青海省民族众多,宗教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青海省的主要教派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广大黄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王母娘娘的居所、道教祖庭,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处伊斯兰教庙宇。这些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品位高,更有很高的可游性。  
  总之,青海要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地开发青海旅游资源,实事求是地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逐步形成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观光、避暑度假、登山、探险、徒步朝圣、野生动物观赏、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科学考察等为主的旅游产品,使“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  
3.3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青海旅游的优势在于优美的高原风景和独特的宗教文化,整合优势资源在于做好线路产品和旅游商品,目前青海旅游市场的线路产品比较固定,点轴式布局,以西宁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近几年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中小型的旅游企业,这些企业在旅游旺季能够迅速盈利,但是管理跟不上,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整合发展成为了发展的趋势,有品牌知名的旅游企业更容易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之下优秀的旅游企业将会脱颖而出,在本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当企业强大了就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一般企业的发展规律一样,成长期的企业最容易出现问题,青海的旅游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产品,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凸显,能够在这个时期坚持下去的企业将会进入成熟期,认识到这一点会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也有益于提升青海地区旅游品质。

3.4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题目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7月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一个为众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题目:  
  
1.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清新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没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的。  
 
2.处理好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关系。在青海省旅游开发中重点旅游区应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上依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做出样子,开展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放大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甚至到部分省区。

结语:青海省的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世界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紧跟市场,发挥自身优势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青海旅游一定会赶上时代的步伐在国内旅游界占有重要位置。这也向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大浪淘沙留下的就是金子,开创青海旅游大繁荣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后来者的肩上,做的好与不好市场自有公断。

参考资料:

{1}《经济研究》

{2} 新华网

{3}《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旅游业》

{4} 青海新闻网

{5}《关于加快青海旅游发展意见》

{6}《青海旅游研究》

在线客服
- 多杰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梅朵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卓玛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